开云⩥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中国体育电影在叙事上承袭了电影叙事学和符号学的研究理论。麦茨认为:电影叙事是表示影片的再现形态,即影片外延的总和: 包括叙事本身,并由叙事引出的虚构的时空,因而还包括人物,景物,事件和其他叙事元素。”
论都发挥着有效的作用。本文中针对中国体育电影的探讨,脱离不开对于体育电影叙事的研究尤其是针对体育电影中叙事主题、叙事主体、叙事视角、叙事语言这几个层面的研究。
体育电影在主题表达上一直极具主旋律色彩,运动员个人的命运往往与国家的兴衰荣辱紧紧联系在一起。
尤其是较早期的体育电影,其主题内容的表达上依然停留在“运动员奋力拼搏、奋勇争冠”这样陈旧的套路之中。在这样的影片中运动员作为主人公反而处于被支配的地位,观众感受不到主人公的心路历程,影片的主旨思想过于单薄。
另外一方面,经历了几个时期的变革,体育电影在作品中融入了对于运动员的人文关怀,运动员更多地能以人的面貌展现给观众。
中国体育电影也更多地将目光聚焦于现实生活中的体育故事,反映体育运动员的真实生活状况。
像电影《黑眼睛》展现的是盲人运动员在体育运动中重拾自我的故事,电影《八万里》讲述了藏族姑娘通过长跑实现奥运梦想的励志故事,纪录片《棒! 少年》则是关注于留守儿童这样的社会边缘阶层接触体育运动的真实事件。
但是对于体育精神的表达仍旧只能依靠对白等手段抒发,在陈可辛的《夺冠》中,导演为了传达出现代女排运动员的女排精神,毫无铺垫地借女排队员之口说出“为自己而战开云、为荣誉而战”。
而不是通过故事情节、人物情绪来传递给观众这样的叙事并不能使观众信服对比韩国电影《我人生中最辉煌的瞬间》以及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
这两部电影均是在叙事情节上让主人公置身于或亲情或友情的困境,观众和主人公一同经历磨难,在迷茫中成长救赎自我,最后认识到体育的精神和魅力,这样的故事才会更富有感染力,主题表达上更具有人文关怀。
电影中的人物,是整部作品的核心。本文的重点是在对体育电影中的人物形象进行研究分析。
在体育电影中,从事体育活动的人物一一运动员,是建构影片张力、传递作品情绪的最重要的主体。
从历时性的角度看,中国体育电影中塑造的运动员形象男性形象占据了大多数,在中国的 100 多部体育电影中,以女性运动员作为影片主角的作品仅有 30多部。
而在以男性为主要表现对象的体育电影中,女性运动员的存在也仅仅只是作为配角出现,更多地只是为了突出男性的意志品质。
尽管以女性为主体形象的体育电影数量较少,但是中国体育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并不像同一时期其他中国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一样,充满悲情主义色彩,反映女性受到的压迫,相反从一开始,女性运动员的形象就展现出积极乐观的一面,追求女性自我价值。
独立、乐观、进取,女性运动员的形象成了中国体育电影中最不可缺席的叙事主体。
电影中的叙事视角是指叙述者对故事叙述的切入点。叙事角度问题也被称为视点问题。在这里主要区分为两种视点: 全知视点和限制视点。
中国体育电影绝大部分采用全知视点进行叙事,即让观众能够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全知视点在体育电影中带来的开阔的视野也更方便观众对于体育运动的理解,但是观众在接受这一切的同时也会产生疑心。
例如电影《一个女教练的自述》中,就采用了全知视点的叙事视角,展示了女主角阿尔塔琳从年轻时对曲棍球的热爱一一到结婚后对体育事业心灰意冷一一最后重新点燃对曲棍球的热情的这一心理变化。
电影《破风》当中对于自行车赛事的表现也采用了全知视点进行描述,对于这样空间跨度非常大的自行车赛事的表现,观众并不能单从一两名选手的视角获悉比赛全局的一个情况,这个时候电影就通过大量上帝视角的全景镜头配合解说员的精彩解说,详尽地让观众获知比赛的真实情况。
限制视点可以分为内视角和外视角,内视角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人称视点,即影片的叙述者是主角自己:外视角则同全知视点相反,观众对剧中人物的情况一无所知(多用于悬疑片)。
在中国体育电影中采用限制视点来进行叙事的影片并不常见,一方面是采用限制视点 (内视角) 叙事对于文本的要求更高,对影片的创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限制视点 (外视角) 将影片的悬念留到了最后,这对于观众的观影水平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在电影《跆拳道》当中就是采用了内视角来进行叙事,影片一开始就以运动员刘立自己的自述进入,整部电影就仿佛是她的一部自传,讲述了她个人从事跆拳道的运动生涯,尤其是对于训练以及比赛场景的叙述,以她自己的口吻进述,更能拉近影片角色同观众之间的距离。
体育电影在塑造运动员形象时,必然是通过叙事语言进行刻画。体育电影在叙述故事时也是通过运用画面造型语言、声音语言等来建构整部影片。画面造型语言包括:构图、景别、光线、运镜、色彩、剪辑、视点、场面调度等等;声音语言包括: 人声、音乐、音响。
与传统故事片不同的是,体育电影在叙事节奏上,尤其是在对影片中运动场景的表现上更多是通过快节奏的剪辑和慢动作升格相结合因为竞技体育的最大特点就是竞争激烈、追求速度感和力量感,这是体育电影在叙事语言上的一大特色。
在这一点上,体育电影和动作电影上有相似之处。早期的中国体育电影受技术和审美的影响,对于影片中比赛的叙写并没有将这种竞争激烈的紧张感营造出来,这就使得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感到十分冗长。
改革开放后,受到好莱坞大片市场的冲击,中国体育电影创作者意识到了叙事语言对影片质量的重要性,在剪辑节奏和镜头语言的运用上都有了极大的改观。
电影《破风》在呈现自行车比赛的片段中,就是从多角度的镜头景别、快节奏的镜头转换、运动感的运镜方式等来表现自行车比赛的激烈状况,这在以往的影片中是不可能有这样的视觉体验的。
体育电影在声音语言的运用上也别具一格。通常声音语言在剧情片中最多的运用就是人物的对白,而体育电影中最精彩的对于体育比赛的叙述却不能通过对白来表现。
关于场上运动员的比赛表现,往往是通过体育解说员这一角色的画外音来介人。体育比赛的现场状况,不熟悉这一运动的观众往往并不清楚,需要体育解说员通过专业的解释、富有激情的语言来传递给观众。